健康城市蓝皮书: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刘苏雅

2月24日,健康城市蓝皮书《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2)》《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22)》在京发布。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睡眠不足和缺乏运动是当前公众健康的重要隐患和威胁,多数人对此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全国健康城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我国从2012年起开展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工作,至2021年底连续完成了10年的监测任务,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从2012年的8.80%提升至2021年的25.40%,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存在城乡、地区及人群间的不平衡。
在健康城市建设方面,研究结果显示,城乡绿地动植物多样性与居民自评健康和心理健康均显著相关,城市交通相关的颗粒物、气态污染物等空气污染会对人群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并可与交通噪声产生联合效应。蓝皮书围绕北京的城市河流治理、城市绿色空间、养老服务、医药健康产业等角度分别开展专题研究认为,北京近年来完善城市绿色空间,增强了市民的“绿色获得感”;目前北京正处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建设的重要机遇期,实施积极的人口老龄化战略,对首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产业前沿优势突出。
此外,课题组对北京市民的健康生活方式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多数公众都有按时吃早餐的健康生活方式,但对健康早餐营养结构的认知还有待加强,且超过一半受访者每天摄入的食物种类数相对偏少,近半数受访者不能确保每天都会摄入蛋白质。在营养素补充的问题上,近四成受访者认为营养素补充对改善健康有作用,近三成受访者考虑服用营养素以保障每日营养均衡,超六成受访者购买营养素补充剂首选蛋白质类。
当前,多数人的三餐、饮水习惯较为规律,逾六成受访者能够做到烟酒不沾,而睡眠不足和缺乏运动是当前公众健康的重要隐患和威胁,多数人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足。北京多数居民重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意识较好,能够保持积极心态,但对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我病耻感,大部分居民对于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蓝皮书认为,增强和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水平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各方力量共同携手、推动、引领公众积极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