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曲艺深度融合媒体科技迎来发展新机遇
新华社天津9月15日电(记者尹思源、张宇琪)相声、快板、大鼓……各类中国传统曲艺作品在短视频平台获得播放量和评论量“双丰收”,赢得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曲艺作为一门表演艺术,“以口语说唱故事”是最显著的特点。如今,曲艺已经形成相声、评书、扬琴、快板、小曲等数百种表演形式,并乘着互联网东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四川扬琴作品《蜀道》通过古今交通的对比,让唐代诗人李白与现代巴女“同框”,吟唱了从道路到思路,从地理之路到人生之路、家国之路、社会之路的沧桑巨变,在短视频平台上广受好评。
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这部作品获得全国第十九届群星奖。
传统的快板形式与社会热点事件结合,让更多人开始了解并喜爱中国传统曲艺。
天津演员刘纪铭(左)和万毅夫(2022年8月23日摄)。新华社发
幽默风趣的语言、犀利中肯的观点、简洁明快的节奏……天津演员刘纪铭和万毅夫尝试用快板的形式在短视频平台上宣介家乡,并对热点事件进行正能量点评。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们的账号就收获了上百万粉丝。
在世界范围内,外国民众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了解也在加深。
今年6月,第21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马达加斯加赛区决赛在线举行。在比赛中,多位选手选择采用相声、快板等中国传统曲艺形式进行才艺展示。
“国潮戏曲组合”成员刘璐璐表示,传统艺术与流行元素紧密结合,催生出了新的火花。之前观众必须走进剧场才能观看,而现在无数个直播间就是无数个舞台,演员与观众能够随时互动,这种变化为世界各国的中国曲艺爱好者提供了欣赏新渠道。
刘纪铭说,在短视频平台,演员和观众的时空距离实际上更近了,能够更方便地互动。
新的互动模式还带来了新的体验感。天津名流茶馆在短视频平台上传的演出片段,深受粉丝喜爱。名流茶馆相声演员谢洪利表示,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观众看到并喜欢他们的表演。
一位沈阳观众在看到短视频动态后,专程赶来天津现场看他们的演出。“上午赶来天津,下午观看完演出后就乘坐当晚动车返回几百公里外的沈阳,如果没有短视频平台,这样的事情几乎不可能发生。”谢洪利说。
从短视频到直播,从快板说唱到跨界表演,一次次“破圈”正是一次次创新的推动。在“玩出新花样”的同时,年轻演员们也逐步探索拓宽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路径。“国潮戏曲组合”成员齐梓路说,寻找传统艺术新的“打开方式”是一名年轻演员的“必修课”。
随着媒体科技飞快发展,中国曲艺与媒体平台正在深度融合,这是中国传统艺术不断加速焕发新生机的缩影。
传统艺术与数字技术已然呈现出融合共生的态势,传统艺术需要借助数字技术进行传播推广,数字技术需要借助传统艺术提升功能内涵。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数字艺术部副教授张晴说:“这将爆发出新的生机和力量。”■